2019補助生物學組蔡經甫博士《菲律賓半翅目與鞘翅目昆蟲多樣性研究》(一)
"突然鄭博士在賊仔樹上採到了一隻超乎我預期的錐同蝽種類,我當場大叫興奮不已,因為這個種是在170年前發表,模式標本存放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模式產地只寫呂宋,造訪的所有博物館的標本我只看過3隻(含一隻正模標本),再也沒人發現。沒想到居然能親眼看到活體,還能確認成蟲寄主,簡直中了樂透。我繼續用9米長杆網捕帶果的賊仔樹,又陸續採到4隻雄蟲"
圖文提供/ 蔡經甫
菲律賓具有非常古老及複雜的地質歷史,有兩個主要地質起源,一個源自較古老的歐亞大陸的陸塊(如:巴拉望、民都洛島),另一則是海板塊火山弧噴發所連成的島嶼(如:呂宋島弧,民答那峨及附近的島嶼)。這些大小島嶼約自5千萬年前開始陸續出現,經歷數千萬年的位移。自始新世開始,經歐亞板塊的巽他陸棚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後的隱沒與抬升作用,加上第四紀冰期的作用,使得菲律賓群島形成今日大致樣貌。生物在這個板塊碰撞帶上進行交流、擴散、拓殖、與種化,這些變動暢旺的條件,讓菲律賓在近10年成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系統分類與親緣地理的熱點區域。
菲律賓島上的生物研究在19世紀透過商船進行自然史考察活動(如:Hugh Cuming’s collection, Carl Semper’s collection)與20世紀初的美治時期(如:Charles F. Baker’s collection)及二戰日本佔領時期,先後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瑞典自然史博物館、九州大學博物館、東京自然科學博物館、美國夏威夷Bishop博物館累積了一些昆蟲標本,但以昆蟲而言,從未有過系統性的考察,標本的種類與數量在世界博物館的館藏量仍相對稀少,菲律賓昆蟲的自然史研究進展仍相當有限且片斷。又因當前政府挹注的學術經費項目已不大支持這類國外採集考察的活動,更限縮了解台灣鄰近區域自然史全貌的機會。過去科博館同仁在菲律賓考察已有四年的研究基礎與經驗,透過本會的經費支持,期能持續發展菲律賓與台灣及周遭區域的生物地理研究,並探究物種在菲律賓島嶼間與亞洲大陸之間的播遷方式及演化模式。
本次行程有四位專家同行,我本身專長於半翅目椿象類昆蟲的系統分類與護幼演化研究,另外三位為蜘蛛分類專家鄭任鈞博士(國立中興大學生科系),象鼻蟲專家曾惠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昆蟲系),蝶類專家林文傑先生(台灣大學實驗林)。館內生物學組鄭明倫博士則是在5月底6月初先行前往調查螢火蟲。考察日期是108年08月01日至10日,工作焦點著重在以半翅目及鞘翅目昆蟲為主的調查採集,希望持續累積菲律賓椿象、螢火蟲、球背象鼻蟲的物種與標本數量(含分子生物學研究用途的酒精保存樣本)、現地觀察記錄椿象護幼行為及螢火蟲發光行為與生態等生物學資訊。
行程紀要
採集範圍是呂宋北部中央山地的兩個省(Apayao, Kalinga)三個市(Kabugao, Conner, Balbalan)六個村莊。Kabugao及Conner 均為低地森林,海拔200-500公尺左右;Balbalan則較高,海拔範圍500-1700公尺。
8月1日。台灣桃園 -馬尼拉- 土格加勞(Tuguegarao)- 阿巴堯省(Apayao)
我們乘坐宿霧太平洋航空,準點凌晨二點出發,凌晨四點抵馬尼拉,隨後與嚮導Larry Cahilog先生在第三航廈會合用餐談論近況與此次預計將前往的區域。上午八點轉乘國內航班飛往土格加勞,十點多抵達。與嚮導Larry Cahilog會和,搭乘van,行車約3個小時,下午4點抵達往阿巴堯的終點站Conner。今日整天週車勞頓大夥便早早就寢,只有曾博士和我還在處理台灣昆蟲年會的籌備事宜。
8月2日。陰偶雨。交通 (Conner -Municipal hall - Nabuangan)。日採。
一早上裝備後,先去Conner市政廳及旁邊的市警局報到,並面見市長說明來意,隨即於市警局簽名拍照完成報備紀錄,開始這幾日的採集行程。
今日於Nabuangan卸裝備開始徒步,此地海拔不到300公尺,路旁森林有溪流但嚴禁釣魚。中午天候不佳下了場大雨。我們在此區發現2種球背、花螳螂若蟲、及不少的半翅目、膜翅目、鞘翅目昆蟲。傍晚起霧,返回旅舍。
8月3日。上午晴下雨陰時陣雨。Conner-Bulu (Kabugao)。日採
今天租了一台van,從Google map選一條往Pudtol-Luna方向的公路,兩旁的林相看起來都相當不錯,後來我選定在一個叫Bulu的村落,有一條農路往森林深處去,拜會村長Fabulous Tucjang先生,村長請了他兒子跟另一位村民陪同我們進入森林。前段是稀疏的雜木混有許多農作物(旱稻、玉米、香蕉、波羅蜜),有溪流經過,蝴蝶及半翅目昆蟲還不少,如:盾背蝽、獵蝽、蝽科、星蝽、緣蝽、角蟬、蛾蠟蟬。這裡的環境相當清幽,人煙稀少只有少數村民。進入森林後林相改變,高大的樹林下有不少秋海棠,及比人還高的姑婆芋。我們採到兩種不一樣的球背象鼻蟲,但此處森林的球背象鼻蟲數量意外的少。約下午3點半我們停留在一個被局部火耕的森林破空處休息。天氣開始轉陰不久下雨,收工返回旅舍,整理記錄今日採集的標本。沒多久Bulu的村長,騎了30多公里的機車到我們的宿舍,要我們簽訪客記錄本,向Kabugao市政廳昭示觀光記錄。
8月4日。晴。Conner - Ili-Malama-Manag。日採
我們停在Ili-Malama附近一處右側陡上的農路附近採集。這條農路是通往深處村落的路口,兩側都是干擾林地,有許多先驅植物,其中以大戟科血桐最為優勢。在一棵高大血桐採到不少椿象及一隻灰色型的orbifer球背象鼻蟲。此時Larry、曾博士、文傑已走的很遠,我和鄭博士則還在很前段的地方仔細採集,持續採到不少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蟲,和其他雜蟲。曾博士傳訊說森林狀況不好,沒採到球背象鼻蟲,從另一條林道接回大路再換其他採集點。我和鄭博士則原路回去,與他們在一間教堂碰面,碰面後看到文傑的蝴蝶採得很好。約下午3點我們往公路另一側的林路探勘,這條的狀況更糟,幾乎沒有什麼目標蟲,不過螳螂倒是不少。
8月5日。晴。Conner (Apayao) - Balbalan (Kalinga)。
今日是長距離的交通天。從Apayao省的Conner市到Kalinga省的Balbalan市。到達之後,我們一行人至招待所向市長表明來歷,接著辦理研究活動申請與費用,並到市警局簽名拍照。
8月6日。晴時陰。Balbalan - Balbalansang。日採。
今日我們依原訂計畫先去Balbalansang,此處是球背象鼻蟲及護幼椿象的重點採集處。8點出發,約9點10分到。天候狀況不錯,時陰但至少沒下雨。我們把握山上好天氣的時間,開始找蟲。沒多久該有的球背象鼻蟲都發現了,接著我在幾棵植物上找到重要研究目標:同蝽科,發現去年的新種錐同蝽(當時只有兩隻雌蟲),這次採到了一對,寄主植物還是無法確定,此屬護幼時間可能會再晚一點8月底9月初,另一種鈍直同蝽這次也有發現。另在獼猴桃及茶科上找到兩種護幼的匙同蝽,這是相當重要的資料;另採得一隻寄主無法確定的匙同蝽,屬於馬來半島的種群。這次還發現可能是呂宋特有種的玉蝽在吃懸鉤子的果實。我們大概在這待了6小時,雖然下午起霧且雷聲隆隆,很幸運地沒有下雨。除了椿象有重大發現外,還採了不少其他半翅目及鞘翅目昆蟲。我們在採集時,遇到菲律賓環境自然資源部(DENR)的巡守護林員,他建議下次採集最好事先知會他們。我和曾博士一直把握採集時間直到下午4點,用完午餐後,返回Balbalan住宿,回程時才發現山下剛下完一場大雨。
8月7-9日。Balbalan - Pipi, Gawa-an
今日(8/7)要到對山Gawa-an村的聚落,在那停留3天2夜,仔細調查周圍的森林。一早在友人協助下,用吉普車載我們到溪谷,省掉一段路程時間,再徒步一路走到對面山頂的聚落。我們先去1/3路程的Gawa-an Brgy Hall做入山入村的登記,接著再往上。沿路的地景一如去年,沒有太多改變。這是一條重要的道路,所有的村民都得靠這條路到對山的Balbalan市政廳、市集或醫院,再下山到大城市去。快到村落前的那一段路,發現一隻正在護幼的球蜚蠊(Perisphaerus) ,這是典型的攜帶照顧行為,前年(2016年6月)曾在呂宋東南方的Bangkong Kahoy Valley發現一隻雌蟲的腹部帶了10多隻的初齡若蟲。而這次的發現,只帶了一隻若蟲,且齡期應開已超過3齡,其他若蟲都離開了,不知為何這隻大寶寶還扒在媽媽身上。進入到部落前的林路,有一些茄苳,在冠層撈了不少去年採到的藍色型球背,這型目前是此區特有,傍晚曾博士和文傑又在部落附近的大葉饅頭果上發現從來沒採過的斷紋型球背。這條林路也有不少蝴蝶,翠鳳蝶和黃裳鳳蝶都很常見。
傍晚我們準備夜採,我也找了一處空曠的地方架設燈誘帳。此時Larry發現在白袍子上有黃盾蝽(Cantao ocellatus),我隨即過去查看,是正在護卵的雌蟲,接著這兩天我們陸續發現不同體色和斑紋的黃盾蝽,護卵的數量從65顆~128顆不等。天黑後,曾博士、文傑就開始繼續找蟲,捕獲不少斷紋型球背,鄭博士則繼續尋找夜型性蜘蛛及雲斑蜘。點燈來了不少蛾類,還有美麗的大燕蛾,這讓文傑興奮不已,但其他蟲就少很多,來了一些盲蝽,和一種菲律賓的特有種星蝽,和一隻鍬形蟲。約莫晚上8點半撤燈,回Marlon家吃晚餐及盥洗。雖然我們在夜採前已交代請Marlon的家人先用餐,但他們卻很客氣的等我們回來才一起用餐,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隔天(8/8)早上Marlon帶我們去一條往山上的路,一進林間小路馬上就又看到護幼的黃盾蝽,還有家白蟻和歪白蟻,他們混生在一塊立枯木裡,拆解枯木還在縫隙中發現有蚊獵蝽的若蟲。我和鄭博士很仔細在找蟲所以走的很慢,其他人則已離我們很遠。沒多久我和鄭博士走到一個開闊處,繼續找蟲,突然鄭博士在賊仔樹上採到了一隻超乎我預期的錐同蝽種類,我當場大叫興奮不已,因為這個種是在170年前發表,模式標本存放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模式產地只寫呂宋,造訪的所有博物館的標本我只看過3隻(含一隻正模標本),再也沒人發現。沒想到居然能親眼看到活體,還能確認成蟲寄主,簡直中了樂透。我繼續用9米長杆網捕帶果的賊仔樹,又陸續採到4隻,全是雄蟲,未見雌蟲,推測可能才剛進入發生期,應當再訪確認護幼的時間與寄主。後來我在仔樹旁發現一棵植物上面有很多昆蟲,網捕了不少盲蝽、長蝽、和其他半翅目及鞘翅目昆蟲。鄭博士在不遠處又發現一群Cosmocoris盾蝽。下午3點我與鄭博士走回主要道路,在一棵水東哥樹上又網捕了一些匙同蝽。傍晚風勢變大,天氣沒有比昨晚好,因此決定不點燈,直接請Marlon帶我們進林子裡夜採。果然是個好的決定,採到一群星蝽,聚集在一片葉背上,牠們是雜食偏肉食性的椿象;還有一隻蝽科物種。另發現一種麻蠊攜帶她的卵鞘,他們是一種卵胎生的蟑螂,也是一種護幼策略的方式。
8月9日。陰雨天。土格加勞
今日陰雨,又得趕下午兩點的Jeepney回土格加勞,一早便決定趕路下山,下午1點20分搭上Jeepney回Tabuk 市,再轉車去土格加勞。到了土市已接近傍晚7點,文傑用bookin幫忙找到一間很不錯的家庭式旅館(PARB),裡頭空間寬敞還有大桌子,非常適合我們整理這幾天採集的昆蟲,和拍照記錄。
8月10日。回程
今日是回程日,一路飛機汽車轉運,回到台中已是清晨4點多。
採集成果
經過數日野外調查與採集,球背象鼻蟲至少採到12種,其中有3 種不同色型的orbifer,有4種是過去從未採過,顯示呂宋北部仍持續還有未採得的種類,應該與區域及季節有關。本次共採得昆蟲約1050件;半翅目昆蟲33科122種約550件左右,其中椿象有19科73種;鞘翅目昆蟲至少有21科85種500件以上;另還有採了一些膜翅目、雙翅目、蜚蠊目、螳螂目、等翅目昆蟲。此次發現護幼椿象有6種類,全在Kalinga的較高的山區。
心得與建議
八月份正好是颱風旺盛的季節,博物館調查隊往年從未在此月份探訪,但卻意外獲得許多珍貴的標本,取得現地採集與生物學資料,可見值得選在不同月份調查(或上下半年各一次)。呂宋北部的中央山地及往北延伸的低地森林確實有不少昆蟲多樣性的熱點區域,除了Kabugao還保有廣大低地森林外,海拔較高且梯度範圍大的Balbalan市(500-1700公尺)也是未來監測及重點採樣地區。回顧這幾日,調查隊搭著廉價航空飛去飛回,揹行囊扛設備、顛簸搭車、徒步採集拍照、做陷阱、架燈誘蟲、夜晚跟眼皮搏鬥整理標本、在又濕又熱環境中燃燒生命,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辛苦但是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