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鼎立三十-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特展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2016年是科博館成立30週年。這30年來科博館與國人一同成長,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值此30週年慶,科博館結合湖北省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等海峽兩岸大博物館,並透過本會協助辦理,聯合推出「鼎立三十-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特展」,除能一睹商周青銅風采,還能透過鑄造及材料科學演變過程,體會金屬鑄造在人類文明進展上的重要貢獻。2015年5月21日由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與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共同舉行珍品開箱儀式,讓臺灣民眾一睹吳王夫差矛、船形木斗、青銅盤、錯金銀青銅樽等展品風采。展期自2015年5月22日至2016年2月22日。
「鼎立三十」特展開箱精品之一為吳王夫差所使用的兵器「矛」;第二件珍品「青銅盤」,口部有方形鏤孔耳,還攀附著二隻爬獸;第三件「錯金銀青銅樽」為戰國盛酒器,以及春秋淘洗選礦工具「船形木斗」。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使用的「矛」是古代兵器中的珍品,器身如劍長30公分,矛體有菱形幾何暗紋,上有「吳王夫差自作用鈼」八字銘文;「青銅盤」口沿內有31字銘文,推測是蔡國國君嫁長女的嫁妝,其方形鏤孔耳,在鑄件上發現了熔蠟流動的痕跡,證明春秋時期已應用失蠟法進行鑄造。而春秋時期的「船形木斗」,是水中淘洗選礦的工具。
上古先民累積了材料科學上的智慧,發展合金鑄造,將文明從石器時代帶入青銅時代。中國在約4000年前掌握了開採銅礦、冶煉銅錫鉛合金,以及鑄造銅器的技術,創造了許多禮器、兵器,與日用器皿。這些器物或自地下出土,或傳世至今,上古先民對材料科學的認識和掌握,其成品的精緻及技術的先進,即使是今日的我們仍然讚嘆不已,超乎想像。本次展出的各項青銅珍品是先民科學智慧的結晶。「鼎立三十」特展的設計不僅能讓民眾看到青銅珍品,更貫穿古今,融合了青銅器的古代製程及鑄造工藝的現代展示。觀眾除能一睹商周時代青銅風采,還能透過鑄造及材料科學的演變過程,體會金屬鑄造在人類文明進展上的重要貢獻。另外有趣的「動手做」體驗活動,讓大家親自體會上古先民曾經經歷的艱難過程,了解青銅器是如何作出來的。湖北省博物館這次與科博館合作不僅精品盡出,雙方人員的充分交流和觀摩學習更是難能可貴。

青銅象尊青銅人面

2015年5月24日開幕當天,臺灣國樂團現場演奏編鐘外,還與臺中郵局合作推出「鼎立三十獨家首日封」,開幕當天早上10時至下午4時在特展門口設置臨時郵局,歡迎民眾收藏紀念。

  • 體驗「力能扛鼎」
  • 領略夫差矛散發出的懾人鋒芒
  • 欣賞象尊生動可愛的模樣
  • 面對青銅人面感受和古人相逢的驚詫
  • 聆聽碩大無朋的銅製編鐘奏出的千古跫音
  • 展覽期間有鑄造實作體驗、敲編鐘聽音樂、古銅礦坑採礦等活動,一起帶領觀眾回到先秦時代,進入採礦、冶煉、鑄造的青銅器世界。

更多資訊請見 <鼎立三十-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特展>
精彩廣告<鼎立三十特展開幕簡介> <鼎立三十穿越劇>

(相片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