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熱河生物群-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特展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熱河生物群開箱

「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本會隆重推出,展覽以通俗的方式帶領大家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用這個二十世紀古生物界最重要的化石寶庫,來一探生物演化奧秘。展覽自2019年11月27日起至2020年5月26日止於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

2019年11月21日上午10時30分「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 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開箱儀式,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陳景松董事及北京自然博物館代表團李湘濤主任親自主持。生存於1.2億年前, 恐龍家族中體型最小的霸主顧氏小盜龍化石搶先曝光和臺灣民眾見面 。兩館的工作人員緊鑼密鼓的在展廳中的合作布展,為著27日的開幕做準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楊中信博士擔任此展策展人,在展覽中特別使用傳統戲曲雜耍等中國風元素,搭配北京自然博物館珍藏之熱河生物群93件經典展品,交織出具有中國味兒的科學調性。北京代表團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領導盧宇國先生領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國有資產管理處羅欣處長、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館長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館等貴賓,受邀出席2019年11月27日之開幕記者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吳錫坤董事及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館長共同主持,為此展揭開序幕。

熱河生物群開幕

本次特展分為3大展區,「走進熱河生物群」展區介紹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早期的古老生物群——熱河生物群,牠們的初期發現與命名、生活的遼西生態環境和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遇見熱河生物群」展區展示遼西地區出土許多門類的動物與植物化石珍寶,包含古哺乳類、蜥蜴類、兩棲類、龜鱉類、離龍類、螯蝦類、魚類、昆蟲類、植物類等具有研究與科學重要性化石標本與展示。
「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則帶領民眾見證遼西熱河生物群,帶羽毛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的化石證據,並介紹了熱河生物群中的鳥類,及不是恐龍但也飛翔在空中的翼龍等。
本次特展的亮點展品包括距今1.25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化石標本、原白鱘化石標本、遼寧古果與十字里海果等2件植物化石標本、原始小型的奇異帝龍、顧氏小盜龍等化石標本。喜愛古生物的民眾尤其是恐龍迷們,肯定大飽眼福。
顧氏小盜龍體長約70-80公分,體重估計1公斤左右,也是體型最小的恐龍之一,在牠的前、後肢都有羽翼的特徵,"四翼恐龍"別稱因此而得。小盜龍的前、後肢都由兩側不對稱的飛羽組成翅膀,古生物學家分析牠的飛行能力,發現小盜龍利用爪子扣住樹枝向上攀爬後,再慢慢滑行, 證明已具備一定的滑翔能力。化石中保存完整全身的羽毛分佈,甚至連微細的黑色素顆粒都有保存,用顯微鏡觀察並和現生鳥類的羽毛比較後,古生物學家認為顧氏小盜龍全身應該披覆帶有虹彩光澤的鉛灰色羽毛。至於「顧氏」小盜龍的命名,則是紀念為熱河生物群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特別命名為顧氏小盜龍。

更多經典展品請至本展官網觀賞 《熱河生物群-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特展

回頁首